|
|
|
        3月5日上午9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网络安全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特别是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网络安全已经成为社会和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其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广泛关注和重视。        聚焦两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委员和代表的提案,聆听“两会”上的网络安全和科技强国声音,本文收集整理了两会上网络安全的相关提案,内容涵盖人工智能、智能汽车、智能制造、云安全、网络安全、网络空间生态治理等热门话题。这些提案,在一定程度上也指引着未来网络安全的政策导向与发展走势。         01AI 人工智能安全领域         提案一:加强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满足科技变革需求         相关建议:         1. 从义务教育阶段普及人工智能素养教育;         2. 大力推进高校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建设;         3. 支持大型科技企业和教培机构培育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         提案二:创新发展“AI+安全” 护航中国式现代化         相关建议:         1. 从供给侧看,开展联合创新,围绕攻防实战和应用场景实现“AI+安全”尖端技术研发突破;         2. 从需求侧看,强化政策牵引,推动“AI+安全”技术创新产品在各行业落地应用;         3. 从人才侧看,壮大“AI+安全”领域的实战型、复合型人才队伍。         提案三:深化人工智能多场景应用支持大模型向垂直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相关建议:        1. 建议政府、央国企率先提供更多应用场景,聚焦“小切口,大纵深”,推动大模型垂直化、产业化落地;        2. 建议鼓励企业在定制AI前,做好知识管理,将企业大数据平台升级为企业知识平台;        3. 建议鼓励和引导企业将大模型与数字化业务系统深度结合,同业务流程相结合充分发挥大模型价值。        提案四:鼓励兼具“安全和AI”能力的企业解决通用大模型安全问题        相关建议:        1. 建议国家更加重视通用大模型安全问题,给予兼具“安全AI”能力的企业专项扶持政策,更好发挥其解决通用大模型安全问题的重要作用;        2. 建议国家研究制定保障通用大模型安全的标准体系,推动通用大模型开展安全评测、接入安全服务,降低通用大模型安全风险;        3. 建议政府、央国企与兼具“安全和AI”能力的企业在大模型安全领域展开深入合作,发挥此类企业在人工智能安全领域的优势作用。        提案五:呼吁制定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相关建议:        1. 建议加快推广大模型赋能全学段,以全新机制加快探索我国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2. 建议研究通用人工智能时代人才能力素质模型和培养方案,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        3. 建议加速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与审议;        4. 建议设立软课题进行通用人工智能相关的伦理人文研究。        提案六:推进《人工智能法》立法 筑牢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屏障        相关建议:        1. 增强人工智能技术安全应用的法治保障能力;        2. 增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智能化安全合规的监管能力;        3. 增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智能化全域方案的解决能力;        4.增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智能化保护人才的培养能力。        提案七:构建人工智能技术标准和评估体系        相关建议:        1. 应积极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立法进程;        2. 明确生成式人工智能“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机制;        3. 建立人工智能责任认定和追责机制、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系统化治理体系。        提案八:建议探索用AI技术监管AI        相关建议:        1. 尽快推进《人工智能法》的出台,构建人工智能算法治理体系,弥补监管体系空白;        2. 强化和创新算法监管。强化由网信牵头,发展改革、数据、工信、公安等        3. 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算法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完善“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算法治理格局;        4. 进一步保障用户权利;        5. 拓展算法侵害行为维权路径与责任模式,增强用户维权力量。        02智能驾驶/汽车信息安全领域        提案九:关于进一步规范智能驾驶产品安全应用的建议        相关建议:        1. 规范辅助驾驶功能应用,打造更安全的驾驶体验;        2. 规范自主代客泊车功能应用,保障无人化场景体验安全;        3. 规范车端数据使用,提升智能驾驶产品安全水平。        提案十:探索限定场景无人驾驶法规,加快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        相关建议:        1. 探索设立限定场景下低速无人驾驶的政策法规,开展夜间低速无人驾驶+补能试点应用,实现从“人找桩”到 “车找桩”;        2. 将用电负荷从日间高峰期规模化转移至夜间低谷期,并将充电从主动行为转变为自动化漫游式服务,从而形成电网、用户、充电站运营商、车企多赢格局。        提案十一:修订《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关条款、明确智能驾驶法律责任认定        相关建议:        1. 建议在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增加并明确“机器驾驶人”的定义;        2. 增加“智能驾驶汽车应当安装关键数据存储黑匣子或关键数据云端备份”的强制性规定;        3. 在现行交通事故归责的基础上,增加由系统控制智能驾驶汽车时认定交通事故的有关法律规定;        4. 增加“将智能驾驶汽车产品责任保险纳入强制保险的范围,分散相关责任主体的风险”的有关法律规定。        提案十二:完善汽车数据产权立法 明确个人信息界限        相关建议:       1. 明确汽车数据中个人信息的界限。车辆自身及零部件工况类数据,道路、天气等与外部环境有关数据,无法识别到具体个人的数据,应不属于个人信息范畴;而车控类数据及应用服务类数据中的不同数据与个人的关联性存在很大差异,需要从立法层面进一步予以明确;       2. 细化汽车数据产权规定,进一步在汽车行业落实现有法律法规规定的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三权分立的数据产权规则,促进数据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       03网络安全建设领域        提案十三:全面建设安全云推广数字安全云化服务        相关建议:        1. 统筹建设数字安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集中数字安全能力;        2. 改变重建设轻效果的思路,鼓励各单位购买数字安全云化服务,作为传统网络安全建设的升级路径;        3. 鼓励网络安全企业积极转型,以“安全即服务方式为国家整体数字安全水平提升做出贡献,尤其是鼓励具备核心技术的被美制裁的龙头企业发挥更大作用。        提案十四:强化网络安全效能导向建设机制        相关建议:       1. 构建基于运行价值和风险后果的“新度量衡”;       2. 建立效能导向建设机制,牵引关基安全建设向高限落实;       3. 建立以责任主体投入为主、机动弹性赋能辅助的多元投入保障机制。       04(青少年)网络空间生态治理       提案十五:《建立健全学校欺凌视频阻断传播机制》       相关建议:       1. 互联网平台应发挥主体作用,强化内容审核,支持公众便捷举报涉及学生欺凌视频,自查或经第三方举报核实后,及时向网信部门报告       2. 建议网信部门牵头,强化源头管理,督导互联网平台加强技术开发和管理,严控学生欺凌视频发布。       提案十六:《关于强化网络水军治理 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的提案》       相关建议:       1. 完善打击网络虚假信息的法律法规,明确界定标准严打,发挥法律应有的震慑力和约束力       2. 压实网络平台主体责任,严格审核平台内容,铲除网络水军滋生土壤,逐步压缩网络水军的生存空间。       3. 不断强化技术能力,善用技术手段对水军账号进行识别分析和行为监测,及时进行舆情预警和处理,加大违法违规账号查处力度,筑牢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墙。       4. 加大网络安全宣传力度,提升社会公众的媒介素养水平,提高网民的媒介认知水平及使用能力,引导网民理性看待网络内容,避免被“舆论裹挟”,让虚张声势的网络水军没有立足之地。       提案十七:《关于净化网络生态避免青年冲动充值打赏的提案》       相关建议:       1. 平台与主播应当承担营造健康网络环境的文化和道德责任,针对游戏和直播平台中主播及内容存在价值观扭曲、散布虚假信息以及诱导青年非理性消费等违法违规问题,应当明确其背后运营主体的相应法律责任。       2. 加强主流价值观宣传和案例警示教育,强化防沉迷设计,促使青年合理利用时间。       3. 要让青年明确区分虚拟娱乐和现实生活,充分意识到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不是在打赏和游戏中实现的,而是在个人长期的努力奋斗中实现的。       05提升智能科技应用 促进经济发展       提案十八: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       相关建议:      1. 提高科技安全的投入占比,从根本上防范数智时代的金融安全风险;      2. 打造自主高效的金融安全保障体系,同时配备专业的安全人员定期巡检;      3. 制定适应新技术的监管规则,认真开展新产品、新业务、新模式的合规性审查。      提案十九:以国产化数字基础设施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相关建议:      1. 企业需要将自主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      2. 鼓励国产算力软硬协同,支持大模型创新与应用;      3. 新质生产力需要云原生、容器化、分布式的国产先进算力。      提案二十:进一步加强全国算力的统一调度和统筹规划      相关建议:      1. 进一步加强全国算力的统一调度和统筹规划,实现算力资源的高效使用;      2. 进一步加强运载力和存力的建设,以满足算力调度过程中实际的市场需求;      3. 加强构建开放的算力生态,鼓励国内外企业研究机构开发者之间的深度合作与交流;      4. 建议增加对算力建设和应用的政策扶持。 |
|
|
|
|